豐原慈濟宮甲辰年五朝清醮盛事大典(認識『建醮』篇)
- 素珍 楊
- 2024年11月26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臺中豐原20年一次的建醮如火如荼展開,只要是豐原這輩子一定會經歷到幾次的建醮,而且絕對會有深刻感受,今年一波波的活動直到現在進入最高潮,許久未見豐原街頭盛況空前,慈濟宮周圍天天擠得水泄不通,看到巍峨的醮壇矗立,心中滿滿的感動,身為在地豐原人正躬逢其盛則能不參與呢 ?
但相信許多人跟我一樣,對建醮一知半解,現在就讓我們來粗淺了解一下什麼叫做『建醮』,後續將會再就有關此次豐原建醮的紀錄與影音分享,敬請期待喔!

建醮的歷史與沿革:從古至今的祭祀文化之旅
建醮(台語發音為「建照」)是台灣重要的宗教與文化活動之一,源自中國古代道教的祭祀儀式,透過虔誠的祭拜,達到消災解厄、祈求平安的目的。建醮的歷史悠久,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社會意義,亦深刻反映了華人社會的宗教信仰、倫理價值與社會凝聚力。此外,建醮的儀式中還融入了台灣特有的文化元素,如陣頭、歌仔戲和廟會活動,成為台灣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一、何謂建醮?
建醮最早可以追溯至中國古代的道教儀式,與「齋醮」相關。「齋」是指齋戒、淨化身心,「醮」則是指祭祀儀式。道教形成於東漢末年,以張道陵創立的「天師道」為開端。天師道的道士們通過齋醮,祈求神靈降福於信徒、社會與自然,並解決災厄與疾病。
在唐宋時期,齋醮儀式達到高峰,皇室和地方官吏常舉行大型齋醮,以祈雨、謝土或祈求國泰民安。這些儀式經過制度化與規模化,成為官方與民間共同遵循的祭祀規範。
所謂『醮』就是祭神的意思,建醮的目的答謝上蒼三界眾神之庇蔭,安撫境內之無主孤魂,祈求未來時期的平安,道教祀典活動中,醮是屬於大型的法會,建醮工作及內容視醮期的長短、建醮的目的、醮祭的種類及台灣南北各地的風俗不同而有不同的科儀,儀式一般多且繁鎖。
建醮基本上分為不定期與定期醮兩種,臨時醮是指不定期舉行;定期醮則有固定的時間,如三年、五年、六年十年、十二年甚至六十年等多種,每到期約年份便隆重舉行醮典。依醮期的長短又有一朝醮(舉行一日)、二朝醮(二日)、三朝醮(三日)、五朝醮(五日)之分。
一般來說建醮的種類分為:
1.祈安醮:祈求平安,又名「平安醮」、「天醮」、「春醮」等,以祈求風調雨順、四時無災、事業興旺。
2.開光醮:寺廟竣工時為神佛開眼所舉行。
3.瘟醮:解除瘟疫。
4.中元醮:中元祭典所舉行,以普渡陰鬼為主,俗稱普渡醮。
5.水火醮:解水、火厄,並為水火災死者祈福。
6.其它尚有羅天大醮、圓醮、神明聖誕醮等。
二、建醮的基本結構與儀式內容
建醮通常包括以下幾個主要階段:
請神與安座
儀式開始前,道士會通過誦經和儀式,將神明請至醮壇,並安座於供奉的位置。這一步象徵著神明的降臨與儀式的正式開始。
齋戒與淨化
主持儀式的道士和參與者需齋戒沐浴,保持身心的純淨,以示對神明的尊敬。
祭拜與祈福
醮壇上會設置香案、供品等,參拜者向神明獻上虔誠的祭禮,並祈求家宅平安、子孫昌盛等願望。
科儀與道法
由道士主持的科儀是建醮的核心部分,內容包括誦經、奏樂和法術表演,旨在溝通天地人三界,達成祈福與消災的目的。
送神與結束
儀式結束後,會進行「送神」儀式,將神明送回天界,感謝祂們的庇佑。
三、建醮在現代台灣的發展
雖然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加快,宗教活動有所減少,但建醮在台灣仍然受到廣泛重視,尤其在鄉村地區與重要宗教場合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建醮逐漸成為地方社區的重要文化資產。
建醮活動的規模大小不一,有些是數日的小型儀式,有些則是為期數月的大型活動,如全台聞名的「北港媽祖遶境建醮」。這些大型建醮活動不僅是宗教盛事,也是地方經濟、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。
此外,現代科技的引入讓建醮更加多元化,例如透過直播或影片紀錄向外界傳播,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和了解這項傳統文化。
豐原慈濟宮建廟迄今近歷史悠久,主祀天上聖母,地方俗稱豐原媽、葫蘆墩媽,香火鼎盛,是當地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,自11/24起至11/30日止依民間習俗展開為期7天的「建廟三百年祈安五朝清醮盛事大典」,推行齋戒茹素,並藉此酬謝神恩,祈求眾神為地方賜福、消災解厄。慈濟宮的建醮時間多在廟宇整修後舉行,據慈濟宮宮誌記載,民國24年曾舉辦三獻醮活動;民國54年整修廟體後,並舉行祈安三獻醮;民國73年則是舉行慶成祈安三獻醮;民國93年為三獻醮。此次時隔近20年舉行百年大醮,除莊嚴的宗教儀軌外,廟方更結合在地特色推出亮點周邊主題活動,包含發行葫蘆墩平安護照、全台十大宮廟葫蘆墩祈福遶境、葫蘆墩環壇馬拉松等,寫下豐原璀璨亮麗的歷史記憶。
四、建醮的文化意義
宗教信仰的展現
建醮反映了台灣民眾對神靈的崇敬,透過儀式表達感恩與祈願。
社會凝聚力的象徵
建醮往往需要整個社區的共同參與與協作,這促進了地方團結與人際互助。
文化保存與傳承
建醮是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,包含音樂、舞蹈、工藝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展示,有助於保存與傳承傳統技藝。
心理安慰與精神支持
建醮不僅是宗教儀式,也是一種心理安慰,幫助參與者釋放壓力,找到精神寄託。
五、未來展望:讓建醮走向世界
在全球化的影響下,台灣建醮逐漸受到國際關注。通過文化交流與學術研究,建醮有機會成為台灣的文化名片之一。未來,如何讓這項傳統活動與現代社會接軌、吸引更多年輕一代參與,將是建醮傳承的重要課題。
建醮是一種集宗教、文化與社會功能於一身的傳統活動,承載了台灣歷史的記憶與地方社會的情感。它不僅是人們祈福消災的儀式,更是連結人心與文化的重要紐帶。透過對建醮的了解,我們能更加珍視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信仰與傳統,並共同為這項珍貴的文化資產注入新生命。
Comments